港股即時

Economic Calendar

Monday, May 29, 2017

Triffin Dilemma 特裡芬悖論/ 特裡芬難題, Jamaica Accords 牙買加體系, 超主權貨幣

超主權貨幣


牙買加體系

概況

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其《黃金與美元危機——自由兌換的未來》一書中提出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因此而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 這一內在矛盾在國際經濟學界稱為「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正是這個「難題」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不穩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根據「特里芬難題」所闡述的原因,美國以外的國家持有的美元越多,由於「信心」問題,這些國家就越不願意持有美元,就會拋售美元。從1971年美國政府宣布美元與黃金固定價格脫鉤的「尼克松震蕩」開始。布雷頓森林體系就開始瓦解。直到21世紀初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也沒有解決好「特里芬難題」。

歷史

二戰結束時,美國不僅是軍事上的戰勝國,而且在經濟上也以勝利者的姿態嶄露頭角。當時它擁有250多億美元的黃金儲備,約佔世界總量的75%,成為國際上實力最雄厚的經濟大國。這樣,財大氣粗的美國就「挾黃金以令諸侯」,建立一個體現自己意志的貨幣合作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美國以黃金儲備為保證,向世界各國提供美元,由美元來充當惟一的國際貨幣。美國政府承諾「美元和黃金一樣可靠」,各國可以按照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的官方價格,隨時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國承擔著兩個基本的職責,一是要保證美元按固定官價兌換黃金,以維持各國對美元的信心;二是要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國際清償力,即美元。然而這兩個問題,信心和清償力卻是有矛盾的,美元過少會導致清償力不足,美元過多則會出現信心危機。原因在於,美國要持續不斷地向其他國家提供美元,只能讓自己的國際收支始終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補辦法就是開動印鈔機,印刷美元現鈔,結果是美元越來越多;然而另一方面,收支赤字卻意味著美國的黃金儲備不僅不能增加,反而會由於別國的兌換而減少。這樣,一邊是美元越來越多,一邊是黃金越來越少,美元兌換黃金失去保證,美元出現信心危機。

歷史事件


事實不幸被特里芬言中。在二戰結束后的最初幾年裡,歐亞各國百廢待興,需要從美國進口商品,但由於缺少美元,所以形成了「美元荒」。在50年代中期之前,美元基本上還是比較緊缺,各國仍然願意積累美元,沒有出現美元的信心問題。1958年以後,「美元荒」變成了「美元災」,美國持續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許多國家的不滿。其中尤以法國總統戴高樂的言辭最為激烈,他認為,美元享有「過分的特權」,它的國際收支赤字實際上無需糾正,可以用印製美鈔的方式來彌補;而其他國家,一旦發生了赤字,只能採取調整措施,蒙受失業和經濟增長下降的痛苦,只能省吃儉用地節省外匯。

對於這些不滿情緒,美國始終置若罔聞,不願意為此付出調整國內經濟的代價,來減少國際收支的赤字,依然對發行美鈔樂此不疲。其原因在於,美元可以用於國際支付,因此,只要印鈔機一轉,不但能夠輕而易舉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國家的商品和勞務也可以滾滾而來。

50年代末期,美國的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對外短期債務激增。到1960年,美國的短期債務已經超過其黃金儲備,美元的信用基礎發生了動搖。當年10月,爆發了戰後第一次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美元危機。美國政府請求其他國家予以合作,共同穩定金融市場。各國雖然與美國有利害衝突和意見分歧,但美元危機直接影響國際貨幣制度,也關係到各自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國採取了協調衝突、緩解壓力的態度,通過一系列國際合作,來穩定美元。除合作性措施之外,美國還運用政治壓力,勸說外國政府,不要拿美元向美國財政部兌換黃金,並曾就此與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達成協議。

20世紀60年代中期,越戰爆發,美國的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到1968年3月,其黃金儲備已降至120億美元,只夠償付短期債務的三分之一。結果在倫敦、巴黎和蘇黎士黃金市場上,爆發了空前規模的美元危機,在半個月內美國的黃金儲備又流失了14億美元,巴黎市場金價一度漲至44美元1盎司。於是美國政府被迫要求英國關閉倫敦黃金市場,宣布實行「黃金雙價制」,即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官方市場,仍維持35美元1盎司的官價,私人黃金市場的價格,則完全由供求關係自行決定。到1971年夏天,美國黃金儲備已不足100億美元,美元貶值的形勢越來越明顯,由此引發了一場資金外逃的狂潮,並於當年夏天達到了頂點。面對著各國要求兌換黃金的巨大壓力,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總統被迫宣布實施「新經濟政策」,切斷美元和黃金的聯繫。其他國家所擁有的700多億美元,到底還值多少黃金,美國政府
從此再也沒有作出回答。

美元不再和黃金掛鉤,宣告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歷史終於以這樣一種代價慘重的方式,破解了特里芬難題。


問題說明

作為建立在黃金一美元本位基礎上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根本缺陷在於,美元既是一國貨幣,又是世界貨幣。作為一國貨幣,它的發行必須受制於美國的貨幣政策和黃金儲備;作為世界貨幣,美元的供給又必須適應於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需要。由於黃金產量和美國黃金儲備量增長跟不上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雙掛鉤」原則下,美元便出現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為滿足世界經濟增長對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的增長需要,美元的供應應當不斷地增長;而美元供給的不斷增長,又會導致美元同黃金的兌換性日益難以維持。美元的這種兩難,即「特里芬難題」指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在不穩定性及危機發生的必然性,該貨幣體系的根本缺陷在於美元的雙重身份和雙掛鉤原則,由此導致的體系危機是美元的可兌換的危機,或人們對美元可兌換的信心危機。正是由於上述問題和缺陷,導致該貨幣體系基礎的不穩定性,當著該貨幣體系的重要支柱——美元出現危機時,必然帶來這一貨幣體系危機的相應出現。

任何理論命題的成立都應以其對現實生活的洞察及對寓於其中的內在矛盾的揭示為前提。特里芬難題所直接針對的,正是寓於布雷頓森林體制之中的矛盾。早在布雷頓森林體制尚處於正常運行的5O年代後期,特里芬就開始對該體制的生命力表示懷疑,結果,便是「特里芬難題」的提出。特里芬總結道:與黃金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制下美元的國際供給,是通過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即儲備的凈流出來實現的。這會產生兩種相互矛盾的可能:如果美國糾正它的國際收支逆差,則美元穩定金價穩定,然而美元的國際供給不衍需求;結果美國聽任它的國際收支逆差,則美元的國際供給雖不成問題,但由此積累的海外美元資產勢必遠遠超過其黃金兌換能力,從而美元的兌換性難於維繫。如此兩難困境,註定了布雷頓森林體制的崩潰只是時間早遲而已。

理論評價

實踐已經證明特里芬難題的正確性。在評價特里芬難題的理論意義的時候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特里芬難題的實質在於,指出了現代國際經濟生活中黃金與信用貨幣之間不可調合的衝突所達到的尖銳程度。自金本位制以來的人類商品經濟史,無論是在一國之內、還是國際範圍內都程度不同地反映出黃金與信用貨幣之間矛盾鬥爭的軌跡,而特里芬所揭示的布雷頓森林體制的兩難困境無非是在典型環境下的插曲罷了。

第二,特里芬難題所直接針對的,雖然只是布雷頓森林體制,但由於上述理由,它的理論內涵所能包容的歷史事實,卻遠遠不止於布雷頓森林體制,它實際上也是對戰前金匯兌本位制(包括黃金——英鎊本位制)的歷史反思。

第三,在國際貨幣制度伺題上,特里芬是一個「凱恩斯主義者」。凱恩斯在理論上反對金本位制,在實踐上,40年代初,他提出的「凱恩斯計劃」不僅反對與黃金掛鉤的國際貨幣制度,而且曾明確建議設立不兌現黃金的國際貨幣單位班柯爾(Bancor)。而特里芬在對布雷頓森林體制提出質疑時。主要的疑點也集中在黃金與美元的關係上,他主張黃金的非貨幣化,並且明確建議特別提款權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手段,以逐步替換黃金和美元儲備。可見,特里芬難題實則是在凱恩斯的國際貨幣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新穎之處不在於理論基礎的創新,而在於他應用這一理論對布雷頓森林體制所進行的獨到剖析。尤其可貴的是,在多數人都對布雷頓森林體制頗多讚譽。同時該體制還處於良好運轉的50年代。特里芬能獨闢蹊徑、切中要害。

意義

「特里芬難題」告誡人們:依靠主權國家貨幣來充當國際清償能力的貨幣體系必然會陷人「特里芬難題」而走向崩潰。不論這種貨幣能否兌換黃金,不論是哪一國貨幣,不論是一國貨幣還是幾國貨幣,也不論是以一國貨幣為主還是平均的幾國貨幣,其實質道理是一樣的,因而其結果也會一樣。「特里芬難題」揭示的意義正在於此。這對於我們分析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無疑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參考:
http://www.twword.com/wiki/%E7%89%B9%E9%87%8C%E8%8A%AC%E9%9B%A3%E9%A1%8C#1



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簡介

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金融秩序又復動蕩,國際社會及各方人士也紛紛探析能否建立一種新的國際金融體系,提出了許多改革主張,如恢復金本位,恢復美元本位制,實行綜合貨幣本位制及設立最適貨幣區等,但均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1972年7月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具體研究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問題,由11個主要工業國家和9個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委員會於 1974的6月提出一份“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綱要”,對黃金、匯率、儲備資產、國際收支調節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建議,為以後的貨幣改革奠定了基礎。直至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理事會“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會議,討論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條款,經過激烈的爭論,簽定達成了“牙買加協議”,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了《IMF協定第二修正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

牙買加協議的主要內容

1、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
  牙買加協議正式確認了浮動匯率制的合法化,承認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並存的局面,成員國可自由選擇匯率制度。同時IMF繼續對各國貨幣匯率政策實行嚴格監督,並協調成員國的經濟政策,促進金融穩定,縮小匯率波動範圍。
2、推行黃金非貨幣化。
  協議作出了逐步使黃金退出國際貸幣的決定。並規定:廢除黃金條款,取消黃金官價,成員國中央銀行可按市價自由進行黃金交易;取消成員國相互之間以及成員國與IMF之間須用黃金清算債權債務的規定,IMF逐步處理其持有的黃金。
3、增強特別提款權的作用。
  主要是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國際儲備地位,擴大其在IMF一般業務中的使用範圍,並適時修訂特別提款權的有關條款。
4、增加成員國基金份額。
  成員國的基金份額從原來的292億特別提款權增加至390億特別提款權,增幅達33,6%。
5、擴大信貸額度,以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融資。

牙買加體系的運行

1、儲備貨幣多元化。

  與佈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儲備結構單一、美元地位十分突出的情形相比,在牙買加體系下,國際儲備呈現多元化局面,美元雖然仍是主導的國際貨幣,但美元地位明顯削弱了,由美元壟斷外匯儲備的情形不復存在。西德馬克(現德國馬克)、日元隨兩國經濟的恢複發展脫穎而出,成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目前,國際儲備貨幣已日趨多元化,ECU也被歐元所取代,歐元很可能成為與美元相抗衡的新的國際儲備貨幣。

2、匯率安排多樣化。

  在牙買加體系下,浮動匯率制與固定匯率制並存。一般而言,發達工業國家多數採取單獨浮動或聯合浮動,但有的也採取釘住自選的貨幣籃子。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多數是釘住某種國際貨幣或貨幣籃子,單獨浮動的很少。不同匯率制度各有優劣,浮動匯率制度可以為國內經濟政策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與獨立性,而固定匯率制則減少了本國企業可能面臨的匯率風險,方便生產與核算。各國可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開放程度、經濟結構等一系列相關因素去權衡得失利弊。

3、多種渠道調節國際收支。

  主要包括:

  (1)運用國內經濟政策。

  國際收支作為一國巨集觀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一國往往運用國內經濟政策,改變國內的需求與供給,從而消除國際收支不平衡。比如在資本項目逆差的情況下,可提高利率,減少貨幣發行,以此吸引外資流入,彌補缺口。需要註意的是:運用財政或貨幣政策調節外部均衡時,往往會受到“米德衝突”的限制,在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同時,犧牲了其他的政策目標,如經濟增長、財政平衡等,因而內部政策應與匯率政策相協調,才不至於顧此失彼。

  (2)運用匯率政策。

  在浮動匯率制或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下,匯率是調節國際收支的一個重要工具,其原理是:經常項目赤字本幣趨於下跌本幣下跌、外貿競爭力增加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經濟項目赤字減少或消失。相反,在經常項目順差時,本幣幣值上升會削弱進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減少經常項目的順差。實際經濟運行中,匯率的調節作用受到“馬歇爾一勒納條件”以及“J曲線效應”的制約,其功能往往令人失望。

  (3)國際融資。

  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這一功能主要由IMF完成。在牙買加體系下,IMF的貸款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伴隨石油危機的爆發和歐洲貨幣市場的迅猛發展,各國逐漸轉向歐洲貨幣市場,利用該市場比較優惠的貸款條件融通資金,調節國際收支中的順逆差。

  (4)加強國際協調。

  這主要體現在:①以IMF為橋梁,各國政府通過磋商,就國際金融問題達成共識與諒解,共同維護國際金融形勢的穩定與繁榮。②新興的七國首腦會議的作用。西方七國通過多次會議,達成共識,多次合力干預國際金融市場,主觀上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但客觀上也促進了國際金融與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牙買加體系的主要特徵


  • 浮動匯率制度的廣泛實行,這使各國政府有瞭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即匯率變動手段;
  • 各國採取不同的浮動形式,歐共體實質上是聯合浮動,日元是單獨浮動,還有眾多的國家是盯住浮動,這使國際貨幣體系變得複雜而難以控制;
  • 各國央行對匯率實行干預制度;
  • 特別提款權作為國際儲備資歷產和記帳單位的作用大大加強;
  • 美元仍然是重要的國際儲備資產,而黃金作為儲備資產的作用大大削減,各國貨幣價值也基本上與黃金脫鉤。


對牙買加體系的評價

1、牙買加體系的積極作用:

  (1)多元化的儲備結構擺脫了佈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貨幣間的僵硬關係,為國際經濟提供了多種清償貨幣,在較大程度上解決了儲備貨幣供不應求的矛盾;

  (2)多樣化的匯率安排適應了多樣化的、不同發展水平的各國經濟,為各國維持經濟發展與穩定提供了靈活性與獨立性,同時有助於保持國內經濟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3)多種渠道並行,使國際收支的調節更為有效與及時。

2、牙買加體系的缺陷:

  (1)在多元化國際儲備格局下,儲備貨幣發行國仍享有“鑄幣稅”等多種好處,同時,在多元化國際儲備下,缺乏統一的穩定的貨幣標準,這本身就可能造成國際金融的不穩定;

  (2)匯率大起大落,變動不定,匯率體系極不穩定。其消極影響之一是增大了外匯風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活動,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負面影響尤為突出;

  (3)國際收支調節機制並不健全,各種現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買加體系並沒有消除全球性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

  如果說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金融危機是偶然的、局部的,那麼,在牙買加體系下,國際金融危機就成為經常的、全面的和影響深遠的。1973年浮動匯率普遍實行後,西方外匯市場貨幣匯價的波動、金價的起伏經常發生,小危機不斷,大危機時有發生。1978年10月,美元對其它主要西方貨幣匯價跌至歷史最低點,引起整個西方貨幣金融市場的動蕩。這就是著名的1977年—1978年西方貨幣危機。由於金本位與金匯兌本位制的瓦解,信用貨幣無論在種類上、金額上都大大增加。信用貨幣占西方各通貨流通量的90%以上,各種形式的支票、支付憑證、信用卡等到種類繁多,現金在某些國家的通貨中只占百分之幾。貨幣供應量和存放款的增長大大高於工業生產增長速度,而且國民經濟的發展對信用的依賴越來越深。總之,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一種過渡性的不健全的體系,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革。


了解牙買加體系





-----------------------------------------------分界線-----------------------------------------------------------

  • 方案: 
    • 由民間參與 建立/改變 類似SDR特別提款權的國際貨幣,而並非單一由國與國之間組織建立。暫稱Democratic Monetary Fund
    • 設置移情支援提款權制度 Empathy Support Drawing Right (ESDR)

      • 內容:
        • 貨幣產生基礎為 以提供並完成既定的民間支援任務或落後國家支援任務為目標,每個民間支援任務都有一定代表一定抵債價值。
        • 可以預先完成支援任務而獲得ESDR貨幣
        • 各國國家債項可與DMS交換ESDR相抵消
        • ESDR必須為正數。
    • 好處:
      • 打破Triffin Dilemma:  ESDR作為償還國際還款能力的國際貨幣不再受一國或個別國家之本國經濟狀況影響。
      • 維持世界勢力平衡

新聞

24 May 2017


18 May 2017

  • SDRs: The 'World Money' Plan
    • https://www.bullionvault.com/gold-news/imf-sdr-051820172
      • What the IMF is discussing for Special Drawing Rights...
      • LESS THAN a month ago a handful of the world's policy makers gathered in Washington at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writes Craig Wilson in Addison Wiggin's Daily Reckoning.
      • No surprising headlines were run – but an obscure meeting and a discreet report launched exclusive signals for the next global economic crisis.
      • The panel, which included five of the most elite global bankers, was held during the IMF's spring meetings to discuss the 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 50th anniversary. On the surface the panel was a snoozefest, but reading beyond the jargon offers critical takeaways.
      • The discussion revealed what global central banks are planning for a future crisis and how the IMF is orchestrating policy for financial bubbles, currency shocks and institutional failures.
      • Why the urgency from the financial elites?
      • In the April 2017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IMF researchers targeted the US corporate debt market and how extreme changes in its equity market has left the global economy at risk. While the report may have been missed by major financial news outlets, it was enough to give major concern to those paying attention.
      • The IMF research report noted:
      • "The [US] corporate sector has tended to favor debt financing, with $7.8 trillion in debt and other liabilities added since 2010..."
      • In another segment the IMF report said:
      • "Corporate credit fundamentals have started to weaken, 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have historically preceded a credit cycle downturn. Asset quality – measured, for example, by the share of deals with weaker covenants – has deteriorated."
      • "At the same time, a rising share of rating downgrades suggests rising credit risks in a number of industries, including energy and related firms in the context of oil price adjustments and also in capital goods and health care. Also consistent with this late stage in the credit cycle, corporate sector leverage has risen to elevated levels."
      • This report together with the panel discussion highlights a very concerning trend. Jim Rickards, a currency wars expert and macroeconomic specialist, has identified the 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 as a class of "world money" that is a tool used to bailout central banks during crisis.
      • World money was praised for its ability to be a catalyst for international loans during the IMF spring panel discussion.
      • The panel discussion was moderated by Maurice Obstfeld, an established academic who serves as a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the IMF. Obstfeld is connected, knows the right people, and can see the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SDRs.
      • In his opening remarks Obstfeld identified,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debate over the role of the SDR sinc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e in the Fund have been looking more intensively at the issue over whether an enhanced role for the SDR could improve the functio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 "The official SDR is something we are familiar with but is there a role for the SDR in the market or a market SDR? What is the SDR's role for the unit of account?"
      • Here's the five most important signals from the world money panel, what they could mean for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nd the future of the Dollar.

      • #1. China Spars for the SDR Market
      • Yi Gang, the Deputy Governor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disclosed to the IMF panel that "China has started reporting our foreign official reserves, balance of payment repor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reports...
      • "All of these reports, now, in China are published in US Dollars, SDR and Renminbi rates...I think that has the advantage of reduc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negative liquidity on your assets."
      • What that means in real terms is that China views the opportunity of being a part of the exclusive world money club as an opportunity to diversify away from the US Dollar.
      • The Bank of China official took that message even further saying that he hopes that China could lead in world money operations by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private sector.
      • "If more and more people, companies and the market use SDR as unit of accounts – that would generate more activity in the market with focus on the MSDR. [The hope would be] that they could create more products and market infrastructures that would be available for trade products to be denominated in SDR."
      •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official referenced how this trend was already underway. Just last year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began to maintain accounts in SDR's. "In term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ary markets they will develop fairly well."
      •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segment that the Chinese official signaled was his reference that "the Official Reserve SDR (OSDR) that allocation from the IMF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llows] Central Banks to make the SDR an official asset, and easier for them to convert that asset into the reserve currency they need."
      • What that means is that China will become an even greater player in the world money market.
      • Nomi Prins, an economist and historian, stated when analyzing China's economic positioning, "The expanding SDR basket is as much a political power play as it is about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reserve currencies for central banks for financial purposes."
      • #2. Liquidity and Central Banks
      • Jose Antonio Ocampo, one of the foremost scholars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a board member of the Central Bank of Colombia noted, "The main objective of SDR reform is actually...for it to be a major reserve asset for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 "First of all, it is a truly global asset. It is backed by all of the members of the IMF and it doesn't have the problems that come with using a national currency as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econd, it has a much better form of distribution of the creation of liquidity. Because it is shared by all members of the IMF...in that regard, it does serve as unconditional liquidity."
      • That means that IMF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sts view the SDR as a potential way of financing not only national government loans, but markets.
      • The most fascinating point that Ocampo made about the SDR was about the position of conditional reserves and what it could mean for more SDR reform. Conditional reserves reference the ability of central banks to borrow and repay loans in a timely manner with conditionality.
      • "Countries that hold excess SDR's should deposit them in the IMF. The IMF then could use those SDR's to finance its lending. [This will reduce] the need to have quotas, borrowing arrangements and methods to finance IMF programs. Like any decent central bank in the world they could use their own creation of liquidity as a sort of financing of that central bank."
      • While the IMF has been a "central bank for central banks" this proposal would see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shift entirely.
      • Jim Rickards takes his analysis a step further showing that the liquidity and lending offer the IMF the ability to act during a crisis, as it did during the most rec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Rickards reveals, "The 2009 issuance was a case of the IMF 'testing the plumbing' of the system to make sure it worked properly. With no issuance of SDRs for 28 years, from 1981-2009, the IMF wanted to rehearse the governance, computational and legal processes for issuing SDRs."
      • "The purpose was partly to alleviate liquidity concerns at the time, but also partly to make sure the system works in case a large new issuance was needed on short notice."
      • #3. Elites Signal Blueprint Plan
      • Mohamed El-Erian a former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MF and the Chief Economic Adviser at Allianz (affiliated with Pimco) was the premier panelist to discuss the future blueprint plan of world money.
      • El-Erian started out his discussion, "If the SDR is to play a really important role you cannot go through the official sector only today."
      • He outlined the current political landscape for world money saying, "The politics today do not favor delegating economic governance from national to multilateral levels. Yet the case for the SDR is very strong."
      • "It is not only about the Triffin Dilemma and [acting as] the official reserve, it's because if you ask anybody do you want to reduce the cost of self-insurance, they'll say yes. Do you want to facilitate diversification? They'll say yes. If you ask anybody, do you want to make liquidity less reciprocal, they'll say yes...
      • "The SDR helps address every one of these issues. So, it solves problems not just at the official level but it solves problems in the private sector."
      • To break that jargon down, Jim Rickards offers: "In other words, the latest plan is for the IMF to combine forces with mega-banks, and big investors like BlackRock and Pimco to implement the world money plan.
      • "El-Erian is 'signaling' other global elites about the SDR plan so they can prepare accordingly."
      • #4. The Death of the Dollar
      • Catherine Schenk, a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is one of the top scholars of economic relations. While speaking she took up the case of what the special drawing rights meant for the US Dollar.
      • Dr.Schenk when asked wheth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uld proceed without a "lender of last resort" she pressed, "Why would you use a relatively illiquid element when you have the US Dollar...?
      • "The US Dollar has a lot of problems, some of it is unstable but the depth and liquidity of it in financial markets are unrivaled. The history of trying to create bond markets for other currencies or other instruments shows that it takes a long time."
      • She then elaborated later in the conversation the premise that, "What we are talking about with the market SDR is trying to turn it and add more facilities to turn it into money. That will take time. Having reluctant issuing, I am worried about how that market it going to be created."
      • As the Dollar continues to have its issues what central banks like the Federal Reserve select to do matters significantly.
      • As Christopher Whalen pens, "Whether you look at US stocks, residential housing markets or the Dollar, the picture that emerges is a market that has risen sharply, far more than the underlying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This is due to a constraint in the supply of assets and a relative torrent of cash chasing the available opportunities."
      • Whalen then asks the bigger question and one that could specifically matter for the SDR when he notes, "What happens when this latest Dollar super cycle ends?"
      • How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top world reserve position unfolds between the SDR and US Dollar will be answered in time.
      • #5. World Money Becomes Central Bank Money
      • During the final Q&A for the panel on the SDR's, they were asked what the political climate looks like facing the issues of world money and the direction of political headwinds?
      • In response Jose Antonio Ocampo said, "In the issue of liquidity, we still have a basic problem during a crisis – which is, how do you provide liquidity during crisis?"
      • Ocampo, the Colombian central bank official disclosed, "My view is that it is a function for the SDR as central bank money, let's say."
      • The SDR specialist took it further, "The real question is whether any of the major actors...and whether the US, either from the previous administration or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on, was willing [to politically act]?"
      • He offer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US the use of SDR's as a market instrument should be more problematic than the reforms of the SDR to be used as central bank money."
      •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demand and confidence for the US Dollar as a global reserve would be diminished.
      • Jim Rickards summarizes, "By the time the final loss of confidence arrives, much of the damage will already have been done. The analytic key is to look for those minor events pointing in the direction of lost confidence in the Dollar."
      • "With that information investors can take defensive measures before it's too late."
      • As was confirmed by both the IMF report and the elite panel on special drawing rights, the US Dollar is facing severe competition while undergoing a fiscal crisis.
      • Rickards leaves a stark warning, "The US is playing into the hands of these rivals by running trade deficits, budget deficits and a huge external debt."



貨幣

特裡芬難題



  • http://wiki.mbalib.com/zh-tw/%E7%89%B9%E9%87%8C%E8%8A%AC%E9%9A%BE%E9%A2%98
    • 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因此而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
      • 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
      • 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
    • 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
  • 布體系崩潰後,仍以由美元為中心的多元儲備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特征的牙買加體系開始建立。
  • 由於該體系實現了國際儲備多元化,美元已不是唯一的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清算及支付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特裡芬難題”。但這一體系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呢?
  • 從多元儲備體系的現實情況看,美元仍占有很大優勢,能在國際儲備中占一席之地的也只有美元、日元、馬克等極少數國家的貨幣。這種多元儲備制,不論其幣種和內部結構如何變化,但國際清償力的需求仍要靠這些國家貨幣的逆差輸出來滿足,實質上是沒有變化的。
  • 所以說,多元儲備體系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解決“特裡芬難題”,因而也終將違脫不了崩潰的命運。



Sunday, May 28, 2017

Deep Mind

Alphago 是如何下棋的?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176911
    • 蒙特卡洛树搜索 (MCTS) 是大框架,是许多牛逼博弈AI都会采用的算法
      • Rollout
    • Reinforcement Learning强化学习 (RL) 是学习方法,用来提升AI的实力
      • Q(s,a), V(s) 
        • s 表示局面狀態
        • a 表示下一步行動
        • Q意思為policy function 策略函數
        • V意思為Value function 局面函數
    • 深度神经网络 (DNN) 是工具,用来拟合局面评估函数和策略函数



DHC

http://www.hksilicon.com/articles/1208985

DNN Deep Neural Networks 深度神經網絡
DBN  Deep belief networks 深度置信網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7%B1%E5%BA%A6%E5%AD%A6%E4%B9%A0

CNN Convolutional deep belief networks 卷積深度置信網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B7%E7%A7%AF%E7%A5%9E%E7%BB%8F%E7%BD%91%E7%BB%9C


Thursday, May 25, 2017

1100 飛達控股 (飛達帽業有限公司)

2016年年報概要:

  • 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最大的收入來源製造業務,其增長抵消了零售業務及貿易業務受不明朗市場環境影響的下滑,使本集團錄得穩定的營業額870,291,000港元( 二零一五年:870,998,000港元),比去年微降0.1%。
  • 實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毛利上升8.6%至288,017,000港元( 二零一五年:265,112,000港元),毛利率亦攀升2.7個百分點至33.1%( 二零一五年:30.4%),反映成本控制措施奏效。
  • 受惠於孟加拉廠房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股東應佔利潤躍升36.2%至71,586,000港元。
  • 製造業務: 營業額上升4.6%至644,714,000港元( 二零一五年:616,305,000港元),佔分部營業總額70.2%或本集團營業額68.5%,繼續成為主要收入來源。隨著孟加拉廠房的生產效率及質量不斷提升,該廠房已成為本集團製造業務的盈利增長亮點,帶動此分部的毛利錄得上升13.8%至158,457,000港元( 二零一五年:139,223,000港元)。由於本集團成功提升營運效益及實施有效的節約成本措施,製造業務的經營溢利上升26.5%至83,376,000港元( 二零一五年:65,927,000港元)。孟加拉廠房的生產技術逐漸成熟,加上員工團隊已至約3,200人( 二零一五年:3,100人)
  • 貿易業務: 面向多元市場的貿易業務受環球政治及經濟因素影響,當中包括英國脫歐導致英磅匯率下跌,營業額下降15.2%至185,475,000港元( 二零一五年:218,811,000港元)。年內,本集團繼續視SDHC為發展重心,持續豐富產品組合,包括推出毛利較高的自家配飾品牌,成功扭虧為盈,更抵銷了H3 Sportgear LLC 及Drew Pearson International (Europe) Ltd.未如理想的業務表現,使經營溢利以爆發式增長至12,997,000港元( 二 零一五年:322,000港元)。
  • 零售業務: 中國經濟發展持續放緩,消費意欲不振,加上人民幣貶值,使全國零售業雪上加霜。縱然本集團把握網上購物日益普帶來的龐大商機,加快發展網上銷售平台,同時嚴控自營店數量以減低營運成本,零售業務亦未能倖免地受到打擊,營業額減少21.2%至88,738,000港元( 二零一五年:112,547,000港元),經營虧損為6,383,000港元( 二零一五年:5,280,000港元)。


2017年4月13日

  • 飛達孟加拉業務穩 冀今年產能增4成
    • http://invest.hket.com/article/1777098/%E9%A3%9B%E9%81%94%E5%AD%9F%E5%8A%A0%E6%8B%89%E6%A5%AD%E5%8B%99%E7%A9%A9%20%E5%86%80%E4%BB%8A%E5%B9%B4%E7%94%A2%E8%83%BD%E5%A2%9E4%E6%88%90
    • 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顏寶鈴昨表示,公司孟加拉業務已很穩定,冀通過新增廠房及提高效率增加產能,冀今年產能為2,700萬件。
    • 財務總監黎文星指,產銷帽仍為公司主要業務,去年貢獻逾70%營業額,公司未來將繼續增加該業務盈利能力。
    • 管理層指現時孟加拉正建新廠房,料2018年可建成並對業績產生貢獻,冀該年產能可獲得60%以上增長,達4,400萬件;而今年主要靠效率提升增加約25%產能,加上去年上半年基數較低,預計今年全年產能將由去年1,900萬件,提升至2,700萬件。
    • 顏寶鈴表示,孟加拉人工成本約為內地十分之一,總成本亦較內地低三分之二,未來通過效能提高可令成本持續降低,預計孟加拉員工將由現時逾3,000人,增至2018年約6,000人,深圳員工則因自然流失,料於未來減至800人規模,惟研發部門將仍設於深圳。
    • 受制於內地零售環境低迷,飛達零售業務去年錄得虧損,管理層表示現時自營店逾30間,未來考慮關閉虧損店舖,或轉型至特賣場(Outlet),亦將加大電子商務銷售。

2017年2月14日


2015年12月23日

  • 飛達顏寶鈴二公子 升做執董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1223/19422783
    • 顏肇翰今年25歲,應該係90後,佢2013年畢業於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市普渡大學,取得經濟學理學學士學位,之後去咗投資銀行工作,舊年底加入飛達,𠵱家升做執董。
    • 阿哥顏肇臻畢業於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美隆大學,主修資訊管理,今年28歲,2011年加入公司,不過一直做非執行董事。顏寶鈴之前亦提過,大仔𠵱家同朋友搞網上生意,應該有自己嘅事業。

1100 飛達控股 (飛達帽業有限公司)

公司網頁


附屬公司


  • San Diego Hat Company  (USA)
  • H3 Sportgear     (USA)
  • Drew Pearson International (Europe) Ltd  (Europe, UK)
  • Sanrio (China)
    • 飛達集團擴闊在帽品以外專利產品種類的重要里程,與PPW成立合資公司 — Futureview Investment Limited,獲Sanrio授權,取得Sanrio旗下所有卡通人物產品於中國的開發、製造及銷售權。
    • Sanrio店舖透過發展不同定位之Vivitix及Gift Gate專門店
  • NOP (HK)
    • first own-brand flagship store, “NOP”, in Central, Hong Kong
    • As at 31 December 2016, the Group operated a total of 8 self-owned NOP stores in Hong Kong, and 13 NOP franchise stores in the PRC.



派息


新聞


年報

公司:


(i) 與New Era Cap Co., Inc. ("New Era")簽訂製造協議,建立長遠業務夥伴關係,確保穩定訂單來源; 
(ii) 在英國成立Drew Pearson International (Europe) Limited ("DPI"),作為歐洲市場的銷售分支; 
(iii) 透過收購間接擁有H3 Sportgear LLC (“H3 Sportgear”) 85%股權,以成為美國的分銷及貿易分支;
(iv) 透過收購擁有San Diego Hat Company 100%之股本權益,以擴闊產品種類,開發高端女裝帽品市場;
(v) 收購集團在孟加拉的外判廠房 Unimas Sportswear Limited (“Unimas”) 80%股權,以較低成本提升生產彈性;及 (vi) 與 Promotional Partners Worldwide Limited (“PPW”) 在香港成立合資公司-Futureview Investment Limited,取得Sanrio旗下所有卡通人物產品於中國的開發、製造及銷售權。


董事會


執行董事 
顏禧強先生(主席)
顏寶鈴女士, BBS, JP(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James S. Patterson先生 
顧青瑗女士(營運總監)
顏肇翰先生
非執行董事 
顏肇臻先生
獨立非執行董事
梁樹賢先生
劉鐵成先生, JP
吳君棟先生



訪問

  • 飛達帽業 顏寶鈴 愛拼才會贏 谷底翻身 化危為機
    • http://www.capitalentrepreneur.com/common_emag/view_content.php?issue_no=086&pub_id=23&top_id=154&art_id=146992
    • 飛達帽業於1986年在香港成立,由主席顏禧強與妻子,即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顏寶鈴共同創辦。
    • 於深圳、東莞及番禺自設廠房,生產一系列擁有專利商標的休閒及時尚帽品
    • 主要客戶均為世界馳名、家喻戶曉的品牌,如New Era、華納兄弟、迪士尼、NBA、MLB、 NCAA、Titleist、Kangol、Le Coq Sportif、Mumsingwear、Oakley、Under Armour,並為Callaway之獨家生產商。
    • 集團亦為美國各大百貨公司如Walmart、Target、 Sears、J.C. Penny、 New Era、Hatworld/Lids、H&M及J.D. Sports的主要帽品供應商,同時又為歐洲Sports World供應帽品及擔任採購管理。
    • 1992年,飛達開始轉型為製造商,顏寶鈴負責接單、管理財務、人事、市場、船運,顏禧強則主管內部生產線。
    • 1992至1995年間,他們在深圳布吉鎮開設帽品生產廠
    • 2000年飛達成功上市,每年產值達2.8億。
    • 集團在九十年代起,爭取為迪士尼、荷里活電影與華納兄弟製作帽製品,1999年更以210萬美元購入英國最大帽子代理商之一Fresh Cap International(Drew Pearson Marketing,即DPM前身)的二成五的股份,真正踏上飛黃騰達之路。
    • 2006年底,集團將子公司Drew Pearson Marketing. Inc.(DPM)售予美國其中一個主要帽品分銷商。她指出,將DPM賣給分銷商原意,可以更加專注於產品設計及生產。雙方簽訂為期7年的製造訂單協議,買家承諾每年向飛達採購不低於2,000萬至3,500萬美元的產品總額,不過承諾沒有兌現,其後更引發連串法律訴訟。





Tuesday, May 23, 2017

股票 0806 惠理




2017年5月23日
  • 海航傳洽購惠理兩創辦人持股  整體估值逾156億 股價飆11%今復牌
    • http://www1.hkej.com/dailynews/article/id/1569204
    • 市場關注惠理一旦失去有「股壇金手指」之稱的靈魂人物謝清海,或會影響基金品牌效應;但分析估計,海航或只希望作為惠理的財務投資者,未必會動搖「金手指」在惠理的舵手地位。

  • 海航洽購 惠理恐染紅  涉謝清海葉維義持股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first/20170523/20030350
    • 目前謝清海持有惠理24.9%股份,及可認購5,652萬股尚未行使的認股權;而葉維義則持股16.14%,二人持股分別市值40億及23億元。
    • 據悉,謝清海有意出售股權予海航一事,在惠理內部流傳已久,謝已年屆63歲,隨時可退休;加上拓展內地市場亦遇阻滯,難覓有效銷售渠道,找中資夥伴合作合情理。至於謝清海會一次過沽清手上持股、還是分批出售則難以預計,但長遠惠理都恐難逃染紅。
    • 惠理昨午1時26分停牌,報7.85元,市值145億元。該股昨一度升11%,累計今年彈27%,2015年「港股大時代」高位則逾18元,07年11月上市至今累積升幅不足3%。截至4月底止惠理管理基金總規模150億美元(約1,170億港元),規模高峯在2015年6月,達178億美元。

  • 「金手指」大時代曾高位沽惠理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23/20030371
    • 惠理(806)創辦人之一的謝清海素有「股壇金手指」之稱,兩年前適逢港股大時代,曾趁惠理高位16.34元沽貨,此後惠理連同港股急急見頂,「金手指沽貨」被外界視為見頂訊號之一。
    • 兩年前內地公佈中港基金互認後,惠理股價隨即炒起兼創新高,但大股東兼主席謝清海「當年今日」卻趁機以平均每股售價16.34元,大手減持9,600萬股,於2015年5月22日套現最多15.69億元,使其持股量由30.23%跌至約25%。謝清海沽貨後,惠理曾升過每股18.1元,但隨即跟隨港股暴跌,謝清海可謂食盡升浪。
    • 惠理除香港業務外,過往於中國內地、亞洲及其他海外地區均不乏發展。2015年便於上海設立外商獨資企業(WFOE),並取得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資格,旗艦產品「惠理價值基金」正申請成為基金互認下的北上基金,獲批後將由天弘資產管理代理銷售。
2017年5月21日


  • 【海航又濕平】傳海航入股 惠理午後飇7% (12:58)



2017年5月20日

Monday, May 22, 2017

TPP 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

2017年5月22日


  • 不管美國了 TPP11國拚迅速生效
    •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1104238
    • 簽署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十一國經貿部長週日達成共識,要在美國缺席的情況下繼續推動TPP,評估可讓TPP迅速生效的選項,並希望在十一月中旬亞太經合會(APEC)經濟領袖會議舉行前完成評估


國家/地區狀態時間
 汶萊已簽署2016年2月4日
 智利已簽署2016年2月4日
 新西蘭已簽署2016年2月4日
 新加坡已簽署2016年2月4日
 澳洲已簽署2016年2月4日
 秘魯已簽署2016年2月4日
 越南已簽署2016年2月4日
 馬來西亞已簽署2016年2月4日
 墨西哥已簽署2016年2月4日
 加拿大已簽署2016年2月4日
 日本已簽署,國會已批准[14]2016年2月4日


國家/地區狀態時間
 哥倫比亞表示感興趣2010年1月
 菲律賓表示感興趣2010年9月
 泰國表示感興趣2012年11月
 南韓表示感興趣2013年11月
 印尼表達加入意願[15]2015年10月
國家/地區狀態時間
 美國已退出2017年1月23日

Thursday, May 18, 2017

股票 8266 金達集團國際 研究

公司網址:



業務:

  • 移動應用程式開發及資訊科技諮詢服務
  • 買賣具兼容性解決方案諮詢服務之電子硬件組件
  • 房地產投資

程式開發業務
  • 2014年11月: 旗下MTel
  • 2014年11月18日:向董事黃明威悉售Mobile Telecom,總代價為856萬元

房地產
  • 2014年11月7日: 集團最大肥肉應係進展良好嘅住宅發展項目,位於廣東省陽江市,總建築面積達10.4萬平方米,當中香江半島進度較快

資訊

  • 金達原本大股東為中亞能源(850)
  • 2016年12月16日 金達的值博率 
    •  http://archive.am730.com.hk/column-235923
    • 「金達國際」本來名叫「流動電訊網絡」,是在市況最差的沙士期間上市的。
    • 這一間本來股東很多的公司,股權靜悄悄地慢慢歸一起來,這是因為「中亞能源」的大股東潘森正在密密不斷的兌換手頭的認股證和可換股票據,搖身成為了最大的單一股東,如果他悉數兌換股票,將會持有至40.4%股權。
    • 表面上,這間公司的主要業務是資訊科技,它也剛剛收購了一個手遊項目,但實際上,它的最大資產卻是地產項目,單單是位於廣東省陽江市的香江半島項目,總建築面積達10.4萬方米,估值是十多億元,即是它的現股價市值的三倍左右。
    • 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去年,它才改名叫「金達國際」,這應該是為了向公眾表明,它的業務轉型,再加上前述的大股東頻頻換股,這些小動作,在在表現出,這公司正在準備來一個大變身。
  • 2016年6月22日 《公司盈警》金達集團國際(08266)料全年虧損大增

Tuesday, May 16, 2017

一帶一路 個人理解

5月18日


  • http://seattlechinesetimes.com/2017/05/18/yidaiyilu/
  •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副院長包道格(Douglas H. Paal)表示,希望「一帶一路」倡議在下階段能同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標準形成對接,提高效率。他認為,「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應該成為21世紀佈雷頓森林體系的一部分。佈雷頓森林體系是在二戰後形成、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目前主要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機構為代表。


中國加入佈雷頓林林體系,是否想太多?
中國想做的,是一個類似佈雷頓森林體系,但美國的「話事人」角色轉由中國擔當。而更進一步,負債的基構不是中國政府本身,而是一個被中國政府控制但債務由多個國家一起負的的銀行或組織,背是一個共同責任體系,簡單一點地解就是權力我擁有,責任大家分擔。這個體系比佈雷頓森林體系以金融控制世界秩序發揮得更極致。




5月15日
一眾一帶一路窮國,喺亞投行借左債。然後,用借返黎既錢, 被指定使用中國公司搞基建。
之後, 借回來既錢流回中國,而一眾窮國又要還債比亞投行。

咁世界上流動既錢因為債多而多左,實際上由無中生有既債就變成資金再次流返向大陸。

當然,厘D窮國自己政經都唔穩定,從根本上就無法建立起經濟,所以一定無可能還債,咁件事就可以無限loop。

窮國還唔到債, 唯有亞投行又再以債還債,再借錢比厘d窮國還債。窮國又負多d債。

當然, 同中國既交易被指定用人民幣計價。

厘個遊戲非常熟口面。

結果:
1. 人民幣進一步成為國際交易貨幣。
2. 窮國欠下中國好多債,債主與債仔關係達成中國控制世界目的。
3. 窮國負債,變成的資金卻流回中國,中國在帳目上更加貨如輪轉。



講返先。
亞投行行股份制, 由全世界國家獻金集成。亞洲國家佔75%投票權, 非亞洲國家非發起國佔餘下25%。
不過中國就為全世界好, 包底 買多d, 佔左總股本30%, 總投票權26.06%。


習大你真狡滑 老是常出現........



總結:

 世界貨幣問題沒有解決,只是載體轉移。 

下一步估計:
美國財政部向美聯署發債,美聯署印美金的遊戲。
亞投行向眾窮國發債,亞投行手持大量債。如何把債人民幣有關聯...?


一帶一路270項成果一覽

一带一路”论坛270项成果一览
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7-05-15/59815218.html

中国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北京时间5月15日闭幕。根据官方公报,本次论坛期间共形成了270多项有代表性的成果。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5日发表的闭幕致辞中宣布,中国将于2019年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这意味着,提出不到4年的“一带一路”倡议开始尝试建立起长效化机制。

随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和成果清单发布。

根据官方公报,本次论坛期间各方达成了14项合作举措,共形成了270多项有代表性的成果,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相关协议的国家及国际组织总数达到68个。

在“政策沟通”平行主题会议上,32个双边、多边合作文件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签署,涉及18个国家和8个国际组织。

此外,中国还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官方发布的清单中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

附录:

一、推进战略对接,密切政策沟通

(一)中国政府与有关国家政府签署政府间“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包括蒙古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克罗地亚、黑山、波黑、阿尔巴尼亚、东帝汶、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

(二)中国政府与有关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刑警组织。

(三)中国政府与匈牙利政府签署关于共同编制中匈合作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与老挝、柬埔寨政府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双边合作规划。

(四)中国政府部门与有关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包括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经济论坛、国际道路运输联盟、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民航组织、联合国文明联盟、国际发展法律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海事组织。

(五)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希腊经济发展部签署《中希重点领域2017-2019年合作计划》。

(六)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捷克工业和贸易部签署关于共同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合作规划及项目实施的谅解备忘录。

(七)中国财政部与相关国家财政部共同核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

(八)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愿景与行动》等文件。

(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定期举办,并成立论坛咨询委员会、论坛联络办公室等。

(十)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正式开通“一带一路”官方网站,发布海上丝路贸易指数。

二、深化项目合作,促进设施联通

(一)中国政府与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白俄罗斯政府签署国际运输及战略对接协定。

(二)中国政府与泰国政府签署政府间和平利用核能协定。

(三)中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签署水资源领域谅解备忘录。

(四)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巴基斯坦规划发展和改革部签署关于中巴经济走廊项下开展巴基斯坦1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和新建哈维连陆港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国国家铁路局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铁道部签署关于实施巴基斯坦1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和哈维连陆港项目建设的框架协议。

(五)中国商务部与柬埔寨公共工程与运输部签署关于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六)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阿富汗通信和信息技术部签署《信息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

(七)中国交通运输部与柬埔寨、巴基斯坦、缅甸等国有关部门签署“一带一路”交通运输领域合作文件。

(八)中国水利部与波兰环境部签署水资源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九)中国国家能源局与瑞士环境、交通、能源和电信部瑞士联邦能源办公室签署能源合作路线图,与巴基斯坦水电部签署关于巴沙项目及巴基斯坦北部水电规划研究路线图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清单调整的协议。

(十)中国国家海洋局与柬埔寨环境部签署关于建立中柬联合海洋观测站的议定书。

(十一)中国铁路总公司与有关国家铁路公司签署《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波兰、俄罗斯铁路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

(十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中国高铁有限公司签署雅万高铁项目融资协议,与斯里兰卡、巴基斯坦、老挝、埃及等国有关机构签署港口、电力、工业园区等领域基础设施融资合作协议。

(十三)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塞尔维亚财政部签署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至旧帕佐瓦段贷款协议,与柬埔寨经济财政部、埃塞俄比亚财政部、哈萨克斯坦国家公路公司签署公路项目贷款协议,与越南财政部签署轻轨项目贷款协议,与塞尔维亚电信公司签署电信项目贷款协议,与蒙古国财政部签署桥梁项目贷款协议,与缅甸仰光机场公司签署机场扩改建项目贷款协议,与肯尼亚财政部签署内陆集装箱港堆场项目贷款协议。

(十四)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互联电网管理局签署能源领域合作备忘录。

三、扩大产业投资,实现贸易畅通

(一)中国政府与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老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蒙古国等30个国家政府签署经贸合作协议。

(二)中国政府与格鲁吉亚政府签署中国-格鲁吉亚自贸协定文件。

(三)中国政府与斯里兰卡政府签署关于促进投资与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四)中国政府与阿富汗政府签署关于海关事务的合作与互助协定。

(五)中国商务部与60多个国家相关部门及国际组织共同发布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

(六)中国商务部与摩尔多瓦经济部签署关于结束中国-摩尔多瓦自贸协定联合可研的谅解备忘录,与蒙古国对外关系部签署关于启动中国-蒙古国自由贸易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谅解备忘录。

(七)中国商务部与尼泊尔工业部签署关于建设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谅解备忘录,与缅甸商务部签署关于建设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谅解备忘录。

(八)中国商务部与斯里兰卡发展战略与国际贸易部签署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与蒙古国对外关系部签署关于加强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谅解备忘录,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部签署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合作规划,与捷克工贸部、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签署关于中小企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越南工业贸易部签署关于电子商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九)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部签署关于共同推动产能与投资合作重点项目的谅解备忘录,与阿联酋经济部签署关于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的框架协议。

(十)中国农业部与塞尔维亚农业与环境保护部签署关于制定农业经贸投资行动计划的备忘录,与阿根廷农业产业部签署农业合作战略行动计划,与智利农业部签署关于提升农业合作水平的五年规划(2017年-2021年),与埃及农业和土地改良部签署农业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十一)中国海关总署与哈萨克斯坦、荷兰、波兰等国海关部门签署海关合作文件,深化沿线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合作。

(十二)中国海关总署与国际道路运输联盟签署促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及实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的合作文件。

(十三)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挪威、爱尔兰、塞尔维亚、荷兰、阿根廷、智利、坦桑尼亚等国相关部门签署检验检疫合作协议,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乌克兰和阿塞拜疆相关部门签署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领域合作协议,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塞尔维亚、蒙古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希腊、瑞士、土耳其等国有关部门签署《关于加强标准合作,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倡议》。

(十四)中国进出口银行与白俄罗斯、柬埔寨、埃塞俄比亚、老挝、肯尼亚、蒙古国、巴基斯坦财政部门签署工业园、输变电、风电、水坝、卫星、液压器厂等项目贷款协议,与埃及、孟加拉国、乌兹别克斯坦、沙特有关企业签署电网升级改造、燃煤电站、煤矿改造、轮胎厂等项目贷款协议,与菲律宾首都银行及信托公司签署融资授信额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十五)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有关机构签署化工、冶金、石化等领域产能合作融资合作协议。

(十六)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四、加强金融合作,促进资金融通

(一)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和0.1451美元)。

(二)中国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初步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为“一带一路”提供资金支持。

(三)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设立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人民币,首期100亿元人民币,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开发合作。

(四)中国财政部与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世界银行集团6家多边开发机构签署关于加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五)中国财政部联合多边开发银行将设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

(六)中哈产能合作基金投入实际运作,签署支持中国电信企业参与“数字哈萨克斯坦2020”规划合作框架协议。

(七)丝路基金与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同意签署关于伙伴关系基础的备忘录。丝路基金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对外经济银行签署合作协议。

(八)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专项贷款(1,0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专项贷款(1,0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专项贷款(500亿元等值人民币)。

(九)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一带一路”专项贷款额度(1,0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专项贷款额度(300亿元等值人民币)。

(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法国国家投资银行共同投资中国-法国中小企业基金(二期),并签署《股权认购协议》;与意大利存贷款公司签署《设立中意联合投资基金谅解备忘录》;与伊朗商业银行、埃及银行、匈牙利开发银行、菲律宾首都银行、土耳其农业银行、奥地利奥合国际银行、柬埔寨加华银行、马来西亚马来亚银行开展融资、债券承销等领域务实合作。

(十一)中国进出口银行与马来西亚进出口银行、泰国进出口银行等“亚洲进出口银行论坛”成员机构签署授信额度框架协议,开展转贷款、贸易融资等领域务实合作。

(十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同白俄罗斯、塞尔维亚、波兰、斯里兰卡、埃及等国同业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埃及投资和国际合作部、老挝财政部、柬埔寨财政部、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波兰投资贸易局、肯尼亚财政部、伊朗中央银行、伊朗财政与经济事务部等有关国家政府部门及沙特阿拉伯发展基金、土耳其实业银行、土耳其担保银行、巴基斯坦联合银行等有关国家金融机构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十三)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建立基金组织-中国能力建设中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培训。

(十四)中国进出口银行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签署关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工业发展有关合作的联合声明。

(十五)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正式成立。

(十六)中国工商银行与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奥地利等国家主要银行共同发起“一带一路”银行合作行动计划,建立“一带一路”银行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

五、增强民生投入,深化民心相通

(一)中国政府将加大对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未来3年总体援助规模不少于600亿元人民币。

(二)中国政府将向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用于发起中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合作倡议,支持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

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共同推动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向沿线国家提供100个食品、帐篷、活动板房等难民援助项目,设立难民奖学金,为500名青少年难民提供受教育机会,资助100名难民运动员参加国际和区域赛事活动。

(三)中国政府与黎巴嫩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黎巴嫩共和国政府文化协定2017-2020年执行计划》,与突尼斯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突尼斯共和国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与土耳其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

(四)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谅解备忘录(2017-2020年)》。

(五)中国政府与波兰政府签署政府间旅游合作协议。

(六)中国政府倡议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实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四项行动。

(七)中国政府与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民航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国际贸易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签署援助协议。

(八)中国教育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波黑、爱沙尼亚、老挝等国教育部门签署教育领域合作文件,与塞浦路斯签署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协议,与沿线国家建立音乐教育联盟。

(九)中国科技部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签署关于共同实施中蒙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的谅解备忘录,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签署关于在蒙古国建立科技园区和创新基础设施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匈牙利国家研发与创新署签署关于联合资助中匈科研合作项目的谅解备忘录。

(十)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布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倡议。

(十一)中国财政部将设立“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

(十二)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捷克、挪威等国卫生部签署卫生领域合作文件。

(十三)中国国家旅游局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旅游发展委员会签署旅游合作协议,与智利经济、发展与旅游部签署旅游合作备忘录,与柬埔寨旅游部签署旅游合作备忘录实施方案。

(十四)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土耳其广播电视最高委员会、沙特阿拉伯视听管理总局签署合作文件。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有关国家主流媒体成立“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

(十五)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柬埔寨新闻部、文莱首相府新闻局、阿联酋国家媒体委员会、巴勒斯坦新闻部、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传媒和公民关系局签署媒体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

(十六)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柬埔寨外交与国际合作部、文莱外交与贸易部政策与战略研究所、以色列外交部、巴勒斯坦外交部、阿尔巴尼亚外交部签署智库合作促进计划谅解备忘录。

(十七)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举办“一带一路”专项双多边交流培训,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

(十八)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联合80多家中国民间组织启动《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和150多家中外民间组织共同成立“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启动“增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国际智库合作项目”。

(十九)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签署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等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丝路国际智库网络50多家国际成员和伙伴与中方共同发布《丝路国际智库网络北京共同行动宣言》。

(二十)中国国际城市发展联盟与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亚太区签署合作意向书。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全文)

http://news.wenweipo.com/2017/05/16/IN1705160014.htm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

1、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阿根廷總統馬克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智利總統巴切萊特、捷克總統澤曼、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肯尼亞總統肯雅塔、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巴耶夫、老撾國家主席本揚、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俄羅斯總統普京、瑞士聯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柬埔寨首相洪森、埃塞俄比亞總理海爾馬里亞姆、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意大利總理真蒂洛尼、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蒙古國總理額爾登巴特、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波蘭總理希德沃、塞爾維亞總理、當選總統武契奇、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斯里蘭卡總理維克勒馬辛哈於2017年5月15日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我們也歡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出席。會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主持。

時代背景

2、當前,世界經濟深度調整,機遇與挑戰並存。這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各國都在追求和平、發展與合作。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國際發展合作描繪了新藍圖。

3、在此背景下,我們歡迎各國積極開展雙邊、三方、區域和多邊合作,消除貧困,創造就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促進可持續發展,推進市場化產業轉型,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我們高興地注意到,各國發展戰略和互聯互通合作倡議層出不窮,為加強國際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

4、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世界經濟面臨諸多挑戰,雖在緩慢復甦,但下行風險猶存。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依然低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有待加強。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仍然面臨消除貧困、促進包容持續經濟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共同挑戰。

5、我們注意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在挑戰和變革中創造機遇,我們歡迎並支持「一帶一路」倡議。該倡議加強亞歐互聯互通,同時對非洲、拉美等其他地區開放。「一帶一路」作為一項重要的國際倡議,為各國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取得了積極成果,未來將為各方帶來更多福祉。

6、我們強調,國際、地區和國別合作框架和倡議之間溝通協調能夠為推進互聯互通和可持續發展帶來合作機遇。這些框架和倡議包括: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議程、非洲2063年議程、文明古國論壇、亞太經合組織互聯互通藍圖、東盟共同體願景2025、亞歐會議及其互聯互通工作組、商旅驛站關稅倡議、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歐海陸快線、中間走廊倡議、中國-歐盟互聯互通平台、歐盟東部夥伴關係、以平等、開放、透明為原則的歐亞夥伴關係、南美洲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倡議、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歐亞經濟聯盟2030年經濟發展基本方向、氣候變化巴黎協定、跨歐洲交通運輸網、西巴爾幹六國互聯互通議程、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議等。

7、我們重申,在「一帶一路」倡議等框架下,共同致力於建設開放型經濟、確保自由包容性貿易、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我們將努力促進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普遍、以規則為基礎、開放、非歧視、公平的多邊貿易體制。

合作目標

8、我們主張加強「一帶一路」倡議和各種發展戰略的國際合作,建立更緊密合作夥伴關係,推動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

9、我們重申,在公平競爭和尊重市場規律與國際準則基礎上,大力促進經濟增長、擴大貿易和投資。我們歡迎推進產業合作、科技創新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中小微企業深入融入全球價值鏈。同時發揮稅收和財政政策作用,將增長和生產性投資作為優先方向。

10、我們主張加強各國基礎設施聯通、規制銜接和人員往來。需要特別關注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突破發展瓶頸,實現有效互聯互通。

11、我們致力於擴大人文交流,維護和平正義,加強社會凝聚力和包容性,促進民主、良政、法治、人權,推動性別平等和婦女賦權;共同打擊一切形式的腐敗和賄賂;更好應對兒童、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訴求;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確保所有人公平享有發展機遇和成果。

12、我們決心阻止地球的退化,包括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立即採取行動,鼓勵《巴黎協定》所有批約方全面落實協定;以平等、可持續的方式管理自然資源,保護並可持續利用海洋、淡水、森林、山地、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等,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綜合、平衡、可持續發展。

13、我們鼓勵政府、國際和地區組織、私營部門、民間社會和廣大民眾共同參與,建立鞏固友好關係,增進相互理解與信任。

合作原則

14、我們將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平等透明、相互尊重的精神,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礎上,本著法治、機會均等原則加強合作。為此,我們根據各自國內法律和政策,強調以下合作原則:

(1)平等協商。恪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等國際法基本準則;協商制定合作規劃,推進合作項目。

(2)互利共贏。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兼顧各方立場。

(3)和諧包容。尊重自然和文化的多樣性,相信所有文化和文明都能夠為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4)市場運作。充分認識市場作用和企業主體地位,確保政府發揮適當作用,政府採購程序應開放、透明、非歧視。

(5)平衡和可持續。強調項目的經濟、社會、財政、金融和環境可持續性,促進環境高標準,同時統籌好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

合作舉措

15、我們重申需要重點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強調根據各國法律法規和相關國際義務,採取以下切實行動:

(1)加強對話協商,促進各國發展戰略對接,注意到「一帶一路」倡議與第六段所列發展計劃和倡議協調發展,促進歐洲、亞洲、南美洲、非洲等地區之間夥伴關係的努力。

(2)就宏觀經濟問題進行深入磋商,完善現有多雙邊合作對話機制,為務實合作和大型項目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3)加強創新合作,支持電子商務、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科技園區等領域的創新行動計劃,鼓勵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同時,加強互聯網時代創新創業模式交流。

(4)推動在公路、鐵路、港口、海上和內河運輸、航空、能源管道、電力、海底電纜、光纖、電信、信息通信技術等領域務實合作,歡迎新亞歐大陸橋、北方海航道、中間走廊等多模式綜合走廊和國際骨幹通道建設,逐步構建國際性基礎設施網絡。

(5)通過借鑒相關國際標準、必要時統一規則體制和技術標準等手段,實現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協同效應最大化;為私人資本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有利、可預測的環境;在有利於增加就業、提高效率的領域促進公私夥伴關係;歡迎國際金融機構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和投入。

(6)深化經貿合作,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和效力;共同推動世界貿易組織第11次部長級會議取得積極成果;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讓普通民眾從貿易中獲益。

(7)通過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促進貿易平衡、推動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等方式擴大貿易,歡迎有興趣的國家開展自貿區建設並商簽自貿協定。

(8)推動全球價值鏈發展和供應鏈聯接,同時確保安全生產,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增加雙向投資,加強新興產業、貿易、工業園區、跨境經濟園區等領域合作。

(9)加強環境、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抗災、減災、提高災害風險管理能力、促進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等領域合作。

(10)加強通關手續等方面信息交流,推動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信息共享;加強海關合作,通過統一手續、降低成本等方式促進貿易便利化,同時促進保護知識產權合作。

(11)合作構建長期、穩定、可持續的融資體系;加強金融設施互聯互通,創新投融資模式和平台,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探尋更好服務本地金融市場的機會;鼓勵開發性金融機構發揮積極作用,加強與多邊開發機構的合作。

(12)為構建穩定、公平的國際金融體系作貢獻;通過推動支付體系合作和普惠金融等途徑,促進金融市場相互開放和互聯互通;鼓勵金融機構在有關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推動簽署雙邊本幣結算和合作協議,發展本幣債券和股票市場;鼓勵通過對話加強金融合作,規避金融風險。

(13)加強人文交流和民間紐帶,深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智庫、媒體以及包括實習培訓在內的能力建設等領域務實合作。

(14)鼓勵不同文明間對話和文化交流,促進旅遊業發展,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願景展望

16、我們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加強互聯互通倡議對接的努力,為國際合作提供了新機遇、注入了新動力,有助於推動實現開放、包容和普惠的全球化。

17、我們重申,促進和平、推動互利合作、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和國際法,這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實現包容和可持續增長與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是我們的共同目標;構建繁榮、和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我們的共同願望。

18、我們祝賀中國成功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一帶一路 觀點

6月6日

zerohedge 觀點

One Belt, One Road, And One Debt Hangover
  • http://www.zerohedge.com/news/2017-06-05/one-belt-one-road-and-one-debt-hangover
    • China uses debt not in the customary financial manner, but as a political tool to generate employment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Likewise China uses loans and investment as a tool to advance its strategic interests. This may be good geopolitics in the short run, but it will be a disaster economically in the long run.
    • Just as Chines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SOEs) can’t repay debts to Chinese banks, China’s foreign partners will not be able to repay debts to China itself. These twin disasters-in-the-making may converge in such a way that China’s assets disappear or become illiquid at exactly the time they are most needed to bail-out its own banking system.
    • China has launched four major overseas investment initiativ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1. 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or CIC, established in 2007. Sovereign wealth funds are a way for countries to invest their reserves in securities other than safe instruments such as U.S. Treasury notes. CIC today has assets of over $800 billion, spread among stocks, corporate bonds, hedge funds, private equity, commodities, and commercial real estate. Some of CIC’s investments are directly-owned enterprises, including gold mines in Zimbabwe.While these assets may outperform Treasury notes over time, they are also illiquid, and would tend to decline in value during a financial panic. This means that about 20%, of China’s reserves are unavailable for critical tasks such as bailing out the banking system or defending the currency.
      2.  the New Development Bank, NDB, created by the BRICS in 2014.
      3. the Asia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created by China in 2016.These have participation from 35 countries in the Asia/Australia region, and 18 other countries from outside that region, mostly i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refused to join.
      4.  the most ambitious outbound investment effort by China is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The “belt” refers to overland routes from central China to Europe. The “road” refers to maritime routes from eastern China to Southeast Asia, Africa, and Europe.
    • The scope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is immense. It will include port facilities, railroads, highways, telecommunications channels, airports, transshipment facilities,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more strung out from Xian to Rotterdam, and from Guangzhou to Venice.
    • China will turn liquid assets into illiquid assets in order to pursue its ambitions. This could make sense if nothing goes wrong. But, things will go wrong.
    • China will face a monumental liquidity crisis sooner than later and find that its liquid assets have been turned into bridges to nowhere.

The Chinese Economic “Death Spiral”

  • https://dailyreckoning.com/chinese-economic-death-spiral/
    • China has reported annual growth rates since the panic of 2008 of between 6.7% and 12.2%, with a steady downward trend since early 2010. If China’s growth engine is running out of steam, as I’ve described, how has China managed to maintain such relatively high growth rates?

    • The answer is contained in three key words: debt, deflation and waste.

    • Waste is a blunt word referring to non-productive investment. The investment component of China’s GDP is about 45% of the total. Most major economies show about 25% to 35% for investment.

    • But at least half the Chinese investment is wasted. It goes to projects that will never produce an adequate return, either on an absolute basis or relative to alternative uses of the funds.

    • If this wasted investment is subtracted from GDP, similar to a one-time write off under general accounting principles, then 8% growth would be 6.2%, and 6% growth would be 4.7%. There are other distortions in Chinese growth figures, but wasted investment is one of the most glaring.

    • A simple example will make the point. During a recent visit to China I took the high-speed train from Beijing to Nanjing and passed through the magnificent new Nanjing South train station.

    • The train had the smoothest, quietest ride I’ve ever experienced even at speeds of 305 kph. The noisy clickity-clack of Amtrak’s Acela service from New York to Washington seems like a Wells Fargo stagecoach ride through the Old West compared to the Chinese railroad.

    • The train station was over a quarter-mile from one entrance to the other side, and had marble floors, high ceilings, expensive boutiques and over 128 escalators that all functioned perfectly.

    • There’s only one problem. My ticket cost about $30. Tickets on Amtrak for a ride of similar duration cost about $250, and Amtrak losses money.  There’s no way China can pay the costs of building and operating its railroad system with such inexpensive tickets.

    • But the Nanjing South train station project did create 20,000 construction jobs for over two years. That really is the point. China needs to find jobs for the millions of worker arriving from the countryside looking for work.

    • Failure to generate those jobs could result in social instability, riots, and attacks on the legitimacy of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a result, China borrows the equivalent of billions of dollars to finance white elephant and prestige projects that create jobs with little thought given to how the debt will be repaid.

    • How the Chinese Economy Grows

    • This brings us to the next element in China’s non-sustainable growth formula — debt. Any economy can produce short-term growth by incurring debt and using the proceeds as government spending, tax cuts, investment, or grants. This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classic Keynesian fiscal stimulus with its mystical “multiplier” effect that produces more than $1.00 in aggregate demand for every $1.00 borrowed and spent.

    • In fact, there’s ample evidence that the Keynesian multiplier only exists when an economy is in recession or the very early stages of an expansion, and when its debt levels are relatively low and sustainable. Highly indebted economies in the late stages of an expansion do not conform to Keynes’ theory of a multiplier.

    • Unfortunately for China, it is both highly indebted and has not suffered a recession for eight years. China should therefore expect the GDP multiplier on new debt used for spending or infrastructure to be less than 1.

    • That is exactly what the data shows. The chart below measures credit intensity defined as the number of units of local currency needed to produce one unit of growth. The local currency metric is a measured by central bank money printing to monetize debt, and is therefore a proxy for the debt itself.

    • The chart shows that in China today, it takes $4.00 of money printing to produce $1.00 of growth. This is up significantly from 2008 when it took $1.70 of money printing to produce $1.00 of growth. This shows that the Keynesian multiplier is less than 1, in fact it’s 0.25 in China today. (Only Europe shows a true multiplier where less than one unit of new money can produce a unit of growth).

    • The chart also shows that China’s situation is growing worse. It takes more and more debt to produce less and less growth. This is a non-sustainable dynamic that can only end in a debt crisis, a recession, or both.

    • China is now trapped in a debt death spiral. It cannot afford for growth to slow because that would cause unemployment, bankruptcies, and social unrest. But, it cannot continue growing without massive borrowing and spending programs.

    • China is Ground Zero for Deflation

    • This debt problem points to the third element in China’s growth formula, which is deflation. Persistent deflation and disinflation is caused globally by a combination of demographics, debt, deleveraging, and technology.

    • China is ground zero for global deflation because of its cost structure and its cheap currency that exports deflation to trading partners.

    • Real growth is calculated as nominal growth minus inflation. A simple example would be an economy with 5% nominal growth and 2% inflation. The real growth would be 3%, (5 – 2 = 3).

    • Deflation is really “negative inflation.” In converting from nominal to real growth, you are subtracting a negative, which is like adding. For example, an economy with 1% nominal growth and 2% deflation, would have 3% real growth, (1 – (-2) = 3).

    • This “growth through deflation” dynamic has been playing out in China is recent years. This can produce higher real growth, but it does so with lower nominal growth.

    • The problem is that debt repayments are nominal. While real growth can be strong in a deflationary period (like in the U.S. in the 1870s), the lack of nominal growth makes it harder to pay off nominal debt. Deflation makes the real value of debt go up, which compounds an already dangerous debt situation.

    • On the earlier visit to Nanjing, I met with provincial Communist Party officials who took me on a tour of a massive multi-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 with office parks, skyscrapers, apartment buildings, hotels,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and transportation links for each of the cities. It was all empty.

    • When we returned for tea in the provincial officials’ offices, I asked how they expected to repay the debt used to fund the construction. The head official answered matter-of-factly, “Oh, we can’t repay it. Beijing will have to bail us out.”

    • Similarly, a Bloomberg reporter recently interviewed a Chinese bank customer who had just purchased a Wealth Management Products (WMP) from her bank. The reporter asked the customer if she was worried about the credit quality of the loans backing-up her WMP. She replied, “No, not at all. If anything goes wrong, Beijing will bail us out.”

    • This blind faith in Beijing’s ability to bail out every bad debt in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raises the question of Beijing’s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o do so.

    • Higher interest rates will ultimately bankrupt Chinese companies and lead to higher unemployment and slower growth. Look for the Chinese banking system to weaken.

    • In less than six months, the yuan could finally undergo a maxi-devaluation.


5月17日


台灣自由時報觀點

中國全力打造一帶一路?被爆其實投資逐年下降


中國新浪網觀點

日本想入亚投行.支持不支持?





5月16日



中國媒體觀點


一帶一路峰會 成果清單影響全球你我生活
http://kool88.com/article/201705/0110027

2017「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形成270多項成果清單。這是一個很具體的數字,顯示這次會議相當成功,而且是深深影響了全球你我的生活。這次「一帶一路」峰會發佈「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大陸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讓各參與方都能更容易進入大陸市場、享受大陸發展紅利。

「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從貿易暢通到民心相通,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商品作為載體。例如當中國人能方便快捷地買到伊朗的藏紅花,中歐班列拉著蘇格蘭威士忌回程的時候,無論是生産商還是消費者,在商品價值鏈上的每一個參與方,都能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一帶一路」帶來的便利與實惠。

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將加深中國大陸與相關國家的經濟往來,這一過程與中國大陸經濟再平衡密切相關。大陸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到2016年,中國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貿易總額超3兆美元,預計未來5年,中國大陸將從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口2兆美元的商品。這些進口的商品不但將推動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也會豐富居民的消費選擇。從這個角度看,「一帶一路」的進口博覽會上展示的內容能惠及每一個人。

在這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及前期,中國大陸與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一批「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文件和多項合作協議。其中之一就是發佈「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
根據此倡議,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目前的情況看,預計明年會有90個以上國家參加進口博覽會,這將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也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大陸對外開放、推動全球貿易增長的戰略主動權。這是來自大陸財經專家的分析觀點。

中國過去舉辦的類似博覽會主要以出口為主,例如廣交會,現在要舉辦進口博覽會,這樣的轉變背後折射出中國大陸的哪些變化?中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可以為老百姓釋放哪些實實在在的紅利呢?
從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句話是蘊含了中國的古老智慧。從這次一帶一路峰會上,中國大陸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就是對國際社會做貢獻的方式。同時舉辦進口博覽會是創新之舉
以國際貿易為導向的博覽會,對人們來說並不陌生,例如耳熟能詳的廣交會就屬這一類型。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又稱廣交會,創辦於1957年春,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採購商最多且分佈國別地區最廣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廣交會歷經60年,以出口為主,累計出口成交約12335億美元。
從2007年4月第101屆起,廣交會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由單一齣口平台變為進出口雙向交易平臺,但仍以出口為主。
與廣交會等以前中國大陸舉辦的類似為了帶動出口的展會相比,現在舉辦專門的進口博覽會則是創新之舉。
「一帶一路」並非中國大陸的獨角戲,而是相關國家共同的大合唱,進口博覽會是一種讓各參與方都能更容易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享受中國大陸發展紅利、實現互利共贏的途徑。
大陸資深財經媒體人分析,進口博覽會不僅會是以貿易暢通為目標的「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背後折射的更是中國的國際責任和擔當,以及中國經濟面臨的深刻轉變。
近年來全球貿易增速低於經濟增速,不少國家發展前景不確定性增強。「一帶一路」倡議則正是擺脫經濟增長乏力、貿易量停滯的解決方案。
從深化國際貿易往來看,「一帶一路」倡議會為相關國家帶來實際的效益。進口博覽會是中國大陸對全球經濟復甦作出貢獻的方式,也是為推動全球貿易增長搭建的國際化平台。


華爾街日報觀點

中國“一帶一路”貿易聲明遭歐洲抵制
http://cn.wsj.com/big5/20170516/bch101107.asp

參與“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外交官員稱,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中國提議的大部分內容贏得了支持,但未能爭取到歐洲國家在一份貿易聲明上簽字。

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中國努力動員數十個國家和數十億美元資金支持這個宏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但歐洲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見,凸現出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全球化藍圖達成共識所面臨的困難。

外交官員稱,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中國提議的大部分內容贏得了支持,但未能爭取到歐洲國家在一份貿易聲明上簽字。

出席此次論壇的歐洲官員表示,中國提議的貿易聲明沒有包含有關透明度和合約招標標準等方面的內容,儘管中國在此前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和亞歐峰會上讚同類似的公正治理措辭。

一位歐洲官員稱,歐洲方面認為這份聲明措辭與中國之前所認同的觀點相比是一種倒退。該官員認為﹐中國政府起草這份聲明旨在使中國企業在未來的絲路合同中受益,主要是為了銷售中國的商品。

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均未回應置評請求。該貿易聲明未在週一論壇閉幕時發布。

法國駐北京大使館發表了一份聲明﹐詳述了歐盟在此次論壇上的立場。這份聲明表示﹐有關所有利益相關方的計劃和活動的透明度、以及開放的、基於規則的公開招標和互惠的市場準入必須成為合作的基礎。

在布魯塞爾﹐歐盟貿易事務發言人Daniel Rosario表示﹐歐盟不能支持中國提議的貿易聲明﹐因為該聲明無法確認歐盟和中國在國際貿易規則和為所有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方面的共同承諾。他表示﹐中國政府是在此次論壇臨近尾聲時提出該聲明的﹐擬定該聲明的流程無法產生包容性的解決方案。

出席本次論壇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主任週日發表了一篇簡短講話,對歐洲關注公平採購程序表示認同,稱確保競標過程透明有利於“一帶一路”項目。目前還不清楚美國代表團是否參與了貿易聲明的討論。

在歐洲官員反對貿易聲明措辭後,中國給出一份國家名單,稱這些國家支持貿易聲明中的措辭,其中包括葡萄牙。但歐洲官員表示,葡萄牙官員告訴他們,葡萄牙不支持這些措辭,也沒有被徵求意見。

歐洲官員稱,中國政府似乎是想在個別歐盟成員國與歐盟之間製造對立。

葡萄牙駐華大使佩雷拉(Jorge Torres-Pereira)通過電子郵件向《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表示,中國偏愛的貿易措辭製造了一些障礙,讓歐盟成員國難以為其背書。他沒有就此詳述。

歐洲官員稱,中國擬定的這份貿易聲明是突然送交各國代表團的,事先幾乎不曾征詢意見。這些官員還稱,此次論壇最終發佈的公報則不同,這份公報幾週來經過多次修改,當中使用的貿易措辭為各方所認同。

在這份週一發佈的公報中,習近平和包括阿根廷、俄羅斯、埃塞俄比亞和菲律賓等29個國家的領導人共同表示,將致力於維護自由貿易,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

習近平週一對來訪的領導人表示,“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產品。

但是一些國家擔心,這個計劃的主要目的是促進中國的戰略利益,推動中國企業走向海外,而與此同時,中國卻限制外國企業進入其國內市場。

最終公佈的公報包含了習近平之前的許多講話內容,但沒有包括他將一帶一路計劃稱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描述——這個詞在《華爾街日報》看到的一份較早草案中提到過。取而代之的是,該計劃被稱為一項“重要的國際倡議”。

中國官方媒體報道,來自近130個國家的約1500名代表參加了此次論壇。習近平稱,由於參與者熱情高漲,中國將於2019年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一些政府對于參與一帶一路計劃似乎持謹慎態度,而部分亞洲國家的公眾已經對中國投資表達了不滿情緒。

習近平週一表示,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總數達到68個。目前尚不清楚上述協議的約束力程度及承諾投入的資金數額。


台灣觀點

台灣冷眼看「一帶一路」,機會?風險?

北京推動一帶一路的目的,確實是既有經濟面因素、也有國際政治面的考量。中國這3年多來的經濟走緩,國內經濟飽受「去產能」的壓力,一帶一路的經濟戰略其實就是要透過貸款(亞投行與相關基金提供),支持一帶一路上的開發中國家推動基礎建設,讓中國過剩的產能有出口之路;在這些國家因提升基礎建設、帶動經濟成長、增加國民所得後,又會增加對其它商品與服務的需求,中國又可從中得到後續出口的利益。而在深化加強與各國的經濟關係之後,必然也延伸中國的國際政治影響力。這個計劃因而被稱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雖然中國官方與媒體都拒絕這種比喻。

對一帶一路效益的懷疑,主要是擔心中國是否輸出其「無效益」及加深經濟不平衡。一帶一路上的新興經濟體中,有不少國家的政府治理不上軌道,驟然得到國際上的龐大貸款,即使是指定項目的基礎建設貸款,也容易存在著浪費、執行無效率、甚至貪污等情況─類似案例,其實在過去由亞銀、世銀等國際機構所主導、對開發中國家的貸款中,其實是屢見不鮮了。

此外,雖然敲鑼打鼓高唱上雲霄,但數據卻顯示,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直接投資金額,卻在去年下降2%,今年首季甚至減少18%;中國三大國有非商業性「政策性銀行」中的主力: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對「一帶一路」國家的貸款餘額是不增反減的下降10億美元,看起來一帶一路在商機與吸引力上,其實遠不如官方所稱的火熱。

這些講法都有道理,不過,看待一帶一路的機會與風險,應該從短期與長期,還有不同的立足點來觀照。

短期而言,亞投行去年已正式成立,這個千億美元資本額的機構一定要有績效,對一帶一路國家基礎建設的計劃貸款,陸續會走完程序並落實執行,加上在峰會上,習近平已宣布加碼4000億人民幣支持一帶一路;短期的投資減少,不必太過憂心。未來的商機與經濟效益必然存在,且會逐漸加溫。

但長期而言,如果計劃執行不夠嚴謹、接受貸款國的政府治理有問題等因素,則可能讓其產生的經濟效益降低,期盼中帶動整個區域經濟增長的目標未必能達成,也就是說後續的經濟效益未能產生,則會對貸款單位與中國經濟帶來風險。

不過,對大部份覬覦一帶一路商機的國家與企業而言,重點是只要能參與計劃、拿到工程與採購案,就是獲利的贏家;至於未來主要的風險,其實是由主辦國與貸款機構─當然還有中國─擔當。因此對其它國家與一般企業而言,理性的算計就是儘量加入獲取其中的商機,除非倒楣到工程作完卻碰上「倒帳」,否則就算蓋的都是「蚊子基建設施」,只要款項拿得到,風險其實是低得很;這是一種「機會是自己的,風險是別人的」局面。

只是對台灣而言,情況正好相反─「機會是別人的,風險是自己的」。因為兩岸關係僵局因素,台灣既無法加入亞投行,也不可能參與一帶一路商機;縱然對岸官方釋出「歡迎台商參與一帶一路」的訊息,但口惠而實不至,大概只有少數台商能分享商機,且頂多分食「小肉渣」,因此,對台灣經濟而言,一帶一路難謂是一個「機會」,反倒可能是一個難以掌握的風險。

短期而言,是一帶一路的經濟效益與商機,台灣幾乎無法分享;長期而言是,如果一帶一路成功整合這些區域內的經濟體,形成一個「準區域經貿組織」, 被排除在外的台灣,其經貿邊緣化的壓力與影響將更大─特別是美國退出TPP,選擇從自由貿易中退卻,中國主導的RCEP、一帶一路等則持續推進,台灣卻在圈外,未來經濟的風險會增高。國內從政府到社會可以冷眼看一帶一路,因為那是別人家的嘉年華會,但不能對未來的風險視若無睹。


個別觀點

新聞眼/19大前 「一帶一路」鞏固習政權
https://udn.com/news/story/11125/2465548


  •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
    • 中國總有一些輿論質疑「一帶一路」,認為這是一項好大喜功的工程,終會落得費力不討好的結果。
    • 但他樂觀地認為,如果一帶一路重建成功,包括阿富汗在內的諸多戰亂國家將有和平的希望。
  • 香港的中國經濟學者張煒
    • 對習近平個人而言,將他描繪成一個具有全球眼光和國際領導力的領袖,目的是在19大之前鞏固習近平的政治權威。
  • 國際會計審計專業服務機構普華永道
    • 如果一帶一路倡議全面鋪開,整個實施的過程將是長期的,時間跨越至少30到40年。幾十年太遠,兩年卻在眼前。在本次的高峰論壇上,習近平宣布中國將在2019年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屆時參加國家數量的多少、官員級別的高低,都可以看成是判斷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是否成功的參考


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全文)

尊敬的各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各位部長,各位國際組織負責人,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孟夏之日,萬物並秀。」在這美好時節,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各界嘉賓齊聚北京,共商「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大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我期待著大家集思廣益、暢所欲言,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獻計獻策,讓這一世紀工程造福各國人民。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
古絲綢之路綿繡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和平合作。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這就是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唐宋元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同步發展,中國、義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環、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都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歷史印記。15世紀初的明代,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話。這些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一代又一代「絲路人」架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樑。
——開放包容。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彙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並肩書寫相互尊重的壯麗詩篇,攜手繪就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酒泉、敦煌、吐魯番、喀什、撒馬爾罕、巴格達、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寧波、泉州、廣州、北海、科倫坡、吉達、亞歷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記載這段歷史的「活化石」。歷史告訴我們: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互學互鑒。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沿著古絲綢之路,佛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曆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在東南亞得到傳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國,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這是交流的魅力、互鑒的成果。
——互利共贏。古絲綢之路見證了陸上「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也見證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在這條大動脈上,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商品、資源、成果等實現共享。阿拉木圖、撒馬爾罕、長安等重鎮和蘇爾港、廣州等良港興旺發達,羅馬、安息、貴霜等古國欣欣向榮,中國漢唐迎來盛世。古絲綢之路創造了地區大發展大繁榮。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這段歷史表明,無論相隔多遠,只要我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堅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寧和諧美好的遠方。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從歷史維度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的大勢日益強勁,變革創新的步伐持續向前。各國之間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
從現實維度看,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發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地區熱點持續動蕩,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2013年秋天,我在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
——這是政策溝通不斷深化的4年。我多次說過,「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實現戰略對接、優勢互補。我們同有關國家協調政策,包括俄羅斯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東盟提出的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哈薩克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間走廊」、蒙古提出的「發展之路」、越南提出的「兩廊一圈」、英國提出的「英格蘭北方經濟中心」、波蘭提出的「琥珀之路」等。中國同寮國、柬埔寨、緬甸、匈牙利等國的規劃對接工作也全面展開。中國同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本次論壇期間,我們還將簽署一批對接合作協議和行動計劃,同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發出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各方通過政策對接,實現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這是設施聯通不斷加強的4年。「道路通,百業興。」我們和相關國家一道共同加速推進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亞吉鐵路、匈塞鐵路等項目,建設瓜達爾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規劃實施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引領,以陸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重大工程為依託,一個復合型的基礎設施網路正在形成。
——這是貿易暢通不斷提升的4年。中國同「一帶一路」參與國大力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我了解到,僅哈薩克等中亞國家農產品到達中國市場的通關時間就縮短了90%。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這是資金融通不斷擴大的4年。融資瓶頸是實現互聯互通的突出挑戰。中國同「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和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金融合作。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9個項目提供17億美元貸款,「絲路基金」投資達40億美元,中國同中東歐「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這些新型金融機制同世界銀行等傳統多邊金融機構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形成層次清晰、初具規模的「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網路。
——這是民心相通不斷促進的4年。「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弘揚絲綢之路精神,開展智力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等建設,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民意基礎,築牢社會根基。中國政府每年向相關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地方政府也設立了絲綢之路專項獎學金,鼓勵國際文教交流。各類絲綢之路文化年、旅遊年、藝術節、影視橋、研討會、智庫對話等人文合作項目百花紛呈,人們往來頻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豐碩的成果表明,「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具有廣闊前景。
尊敬的各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各位部長,各位國際組織負責人,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孟夏之日,萬物並秀。」在這美好時節,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各界嘉賓齊聚北京,共商「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大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我期待著大家集思廣益、暢所欲言,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獻計獻策,讓這一世紀工程造福各國人民。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
古絲綢之路綿繡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和平合作。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這就是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唐宋元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同步發展,中國、義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環、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都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歷史印記。15世紀初的明代,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話。這些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一代又一代「絲路人」架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樑。
——開放包容。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彙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並肩書寫相互尊重的壯麗詩篇,攜手繪就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酒泉、敦煌、吐魯番、喀什、撒馬爾罕、巴格達、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寧波、泉州、廣州、北海、科倫坡、吉達、亞歷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記載這段歷史的「活化石」。歷史告訴我們: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互學互鑒。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沿著古絲綢之路,佛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曆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在東南亞得到傳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國,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這是交流的魅力、互鑒的成果。
——互利共贏。古絲綢之路見證了陸上「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也見證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在這條大動脈上,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商品、資源、成果等實現共享。阿拉木圖、撒馬爾罕、長安等重鎮和蘇爾港、廣州等良港興旺發達,羅馬、安息、貴霜等古國欣欣向榮,中國漢唐迎來盛世。古絲綢之路創造了地區大發展大繁榮。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這段歷史表明,無論相隔多遠,只要我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堅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寧和諧美好的遠方。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從歷史維度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的大勢日益強勁,變革創新的步伐持續向前。各國之間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
從現實維度看,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發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地區熱點持續動蕩,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2013年秋天,我在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
——這是政策溝通不斷深化的4年。我多次說過,「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實現戰略對接、優勢互補。我們同有關國家協調政策,包括俄羅斯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東盟提出的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哈薩克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間走廊」、蒙古提出的「發展之路」、越南提出的「兩廊一圈」、英國提出的「英格蘭北方經濟中心」、波蘭提出的「琥珀之路」等。中國同寮國、柬埔寨、緬甸、匈牙利等國的規劃對接工作也全面展開。中國同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本次論壇期間,我們還將簽署一批對接合作協議和行動計劃,同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發出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各方通過政策對接,實現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這是設施聯通不斷加強的4年。「道路通,百業興。」我們和相關國家一道共同加速推進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亞吉鐵路、匈塞鐵路等項目,建設瓜達爾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規劃實施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引領,以陸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重大工程為依託,一個復合型的基礎設施網路正在形成。
——這是貿易暢通不斷提升的4年。中國同「一帶一路」參與國大力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我了解到,僅哈薩克等中亞國家農產品到達中國市場的通關時間就縮短了90%。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這是資金融通不斷擴大的4年。融資瓶頸是實現互聯互通的突出挑戰。中國同「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和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金融合作。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9個項目提供17億美元貸款,「絲路基金」投資達40億美元,中國同中東歐「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這些新型金融機制同世界銀行等傳統多邊金融機構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形成層次清晰、初具規模的「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網路。
——這是民心相通不斷促進的4年。「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弘揚絲綢之路精神,開展智力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等建設,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民意基礎,築牢社會根基。中國政府每年向相關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地方政府也設立了絲綢之路專項獎學金,鼓勵國際文教交流。各類絲綢之路文化年、旅遊年、藝術節、影視橋、研討會、智庫對話等人文合作項目百花紛呈,人們往來頻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豐碩的成果表明,「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具有廣闊前景。